文藻外語大學W-Portfolio

2017-05-02 14:50:55

通識作業8

3-1受虐兒通報 10年增6.34倍
2016-12-01 14:05聯合晚報 記者羅真/台北報導
台灣近十年來,受虐兒通報量增加6.34倍,每10分鐘就有一個孩子疑似受虐,每30分鐘就有一人需要援助,而六成施虐者是父母 。醫師呼籲,如發現鄰居孩子經常哭鬧、冷漠、瘦小、很少出來玩、沒上學或沒打預防針,就要提高警覺與主動關心,發現問題及時通報。
一名男童日前昏迷送醫,醫師判斷為農藥中毒,把採集檢體交給家長送檢,不過檢驗結果正常,男童甦醒後父母便急著辦出院。當晚,男童又再度因相同症狀送醫,醫事人員開始懷疑男童遭虐,第二次將檢體提供給家長時,也留存一份自行送檢,結果委由家屬送檢的尿液檢體仍無毒物反應,但醫院自行送檢的卻有毒物反應。經調查,繼母試圖掩飾虐待,將檢體掉包,所幸醫事人員敏銳察覺與通報,才阻止憾事發生。
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黃璟隆指出,受虐兒少可歸納出幾項共同的危險因子,包括長期親子關係不彰、父母婚姻關係紊亂、失業、酒癮、藥癮,或是照顧者有「不打不成器」的想法等,受虐兒中有不少患聽障、智障、自閉症,這些都是弱勢中的弱勢。
衛福部統計,受虐兒通報數自2004年8494件上升至2014年5萬3860件,增加5.34倍。2015年資料中,施虐者中超過六成是父母,高達四成缺乏親職教育知識,超過兩成婚姻失調。受虐兒中,有33.6%遭受身體虐待,13.9%性虐待,12.3%身心照顧疏忽,10.9%精神虐待如威脅恐嚇。
「許多孩子至醫院說不出話,但會透過眼神傳遞恐懼感受。」黃璟隆表示,多數受虐兒無法清楚說明受傷原因或指認加害人,甚至為了保護施虐者而選擇隱瞞。當前通報者多數為老師、警察或醫師,僅4.9%孩子自行求助,3.7%為鄰居通報,但孩子若未上學就沒有辦法被校方察覺。黃璟隆呼籲社會大眾更「雞婆」,當發現兒少遭受不適當對待,可撥打113婦幼專線求援。
3-2 香風細細的溫婉標記:百年臺人女性時尚密碼
2016-10-11 14:48
香風細細的溫婉標記:百年臺人女性時尚密碼
文|劉維瑛(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小說家張愛玲曾說:「人們沒有能力改良他們的生活情形。他們只能夠創造他們貼身的環境──那就是衣服。我們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裡。」
日本時代,受到「放足斷髮」的殖民影響,纏足走入歷史,原來大襟衫成為短制而有腰身,袖管也變狹。女性開始流行將曠時費事的長髮剪短,直髮、盤髻或俏麗捲髮,展現幹練形象。在政令宣導與歐風潮流下,臺灣女性在校學習洋裁,一般婦女也以著西式洋裝為時尚。
1920年代臺灣茶商工會發行的茶葉外銷廣告海報,以穿著喇叭袖花點單襟唐衫,搭配摩登短捲髮的臺灣仕女為主題,強調產品的臺灣特色。圖/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蒐藏品
日本學者立石鐵臣,曾於1941 年夏天選擇臺北大稻埕和榮町兩處,觀察週日午後街道上百餘位臺灣中年以下婦女,大都穿著洋服,其次則是中式服飾,僅少數人著昂貴和服。由此可知,當時臺北街頭婦女多以洋服為主,傳統單襟唐衫、喇叭袖裝扮也算常見,推斷臺灣其他地方可能也如此。
在許多明信片中,我們看到日本時代女性裝扮,呈現中西合璧的混搭風格,明明作傳統打扮,但搭配了西式百摺裙和皮製跟鞋,也戴有細緻的手套、帽子、洋傘等行頭:柯蔡阿李女士回憶起母親年輕時穿著黑色跟鞋,出席國語講習所課程;她自己則在當時鍾愛洋服圓裙,隨著身體旋轉,將裙擺抖成花瓣,或者騎著單車,迎風搖曳;小說家葉石濤印象中的母親,則是「濃妝豔抹,著民初婦女裝,打著斑斕陽傘」,牽著他踅逛臺南林百貨。
日治時期新舊時代混搭風:上半身寬袖和服,下半身為西式摺裙與皮鞋,手持陽傘。圖/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蒐藏品
戰後初期,普遍生活窘困,服裝以講求實用樸素為原則。出生臺北,在銀行工作的張麗華女士回憶,上班多穿洋裝,部分外省同事則流行穿旗袍。當時婦女學習縫製蔚為風尚,修補日常服飾舊衣,一家老小換拆著穿。在政府推廣下,各地廣設洋裁補習班,學習人數遽增,許多女性都有依循《婦人畫報》、《貴婦人時裝》等雜誌內的服裝打版圖,摸索、裁剪簡單的西服或旗袍樣式的美學經驗。
1951年臺南一家洋裁補習班的招生廣告。圖/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蒐藏品
1960年代,經濟快速發展,隨著衣飾機械化量產與成衣產業化,出身富裕人家的王滿嬌,換上斜肩上衣、迷你裙、低腰AB褲與尖頭高跟鞋,走逛西門町,觀洋片學造型。1970年代,進入成衣外銷的輝煌時期,阿哥哥風盛行,外加麵包鞋,臉上撲「走水貨」來的美國「三美人牌」粉餅與口紅,是日本人傳下「資生堂」,或是百貨店購得的「蜜斯佛陀」、「奇士美」的唇膏眼妝,審美時尚全面受西化流行和影視與大眾雜誌傳播推波助瀾,設計也走向全球化,早打破原本臺灣閩客與原住民不同的著裝特色,讓人難以分辨專屬於臺灣的流行服飾。如今臺灣女性扮裝文化與世界潮流,歐美、日韓同步前進,大大縮小流行時差。
不同世代女性追求亮采美麗的共同時尚想望,將臺灣女性美目巧盼的身影,在歷史潮流轉換間,留下香風細細的溫婉標記。
4-1 堅持友善耕種 香港邀池上青農分享心得
2017-05-02 09:06聯合報 記者潘俊偉╱即時報導
下田種稻一樣能在國際發光!台東池上米品質聞名全國,在地青農魏瑞廷應香港新界八鄉小隊邀請,將自己耕種經驗和友善土地想法分享給香港農民。魏瑞廷表示,很高興香港也有一群農民,認同自己的有機耕種方式,是對故鄉永續生態和疼惜土地的堅持,所以不藏私,大方分享心得,希望更多人採用有機耕種,愛護環境。
談到返鄉種稻,魏瑞廷說,當初回到池上要開始種田時下了決定,就是要找回小時候記憶中的稻田,到處是水鳥、青蛙、田螺的景像。魏瑞廷以「有機農業」來善待耕種的土地,順應自然的方式栽種有機稻米;「自己種稻自己賣」的方式,自己利用網路資訊推廣自己親手栽種的有機米,消費者除了「吃的到」也「看的到」稻米的生長過程。
香港新田1位農民去年從臉書看見他的有機稻米栽培過程,也看見他的用心和對土地的疼惜,力邀魏瑞廷前往進行農業耕種交流,受到香港農民的熱烈歡迎與好評,前天再度應邀前往,與香港青農分享自己的有機耕種心得。
池上青農魏瑞廷表示,香港新界八鄉小隊過去十分有名,到處教人如何種出好吃的稻米,但香港後來因為商業化的發展,大家卻都忘了怎麼種田,甚至有的孩童都沒看過稻米;這次前往香港除了交流有機稻米耕種技術,也鼓勵年輕人種稻其實也可以是實現愛家、愛鄉的事。
北區扶輪社友顧賢義十分認同魏瑞廷理念,而連續2年認養其稻作,他表示,池上稻米在生長環境和水質都得天獨厚,尤其口感風味極佳,簡直媲美日本稻米;尤其魏瑞廷還將栽培過程以紀錄片、文字、照片記錄上傳臉書網站,讓消費者彷彿置身其境。
4-2 「我不是怪物」 8歲男童勇敢與病魔奮鬥
美國一名8歲男童史托維(Amare Stover),罹患罕見遺傳疾病「神經纖維瘤病(NF1)」,他常被其他小朋友嘲笑是「戴著面具的怪物」,但史托維很乖不哭,他依舊堅強地與病魔搏鬥。據英國《鏡報》報導,史托維因為罹患神經纖維瘤病,臉部都被腫瘤佔據而變形,他一出生就必須面對病痛的折磨,4歲之後病情惡化,現在他的一隻眼睛已經盲了,如果腫瘤蔓延至喉部,史托維很有可能因此喪命。史托維的30歲母親坎迪絲(Kandice Stover)也不忍看到寶貝兒子,每天都要承受如此折磨。但最讓坎迪絲痛心的,是還有許多孩子無法給予史托維基本的尊重,除了不願和他玩,和大罵他是「戴著面具的怪物」、「醜八怪」等。坎迪絲也說,史托維的病情並不樂觀,以他現在的狀況,也沒辦法去上學,「但我盡量讓我的兒子開心和舒適,我讓他知道,我們是愛他的」。(施旖婕/綜合外電報導)
5-1
稻米是我們的主食來源跟我們的日常息息相關
6-1
服裝無法預測未來,因為每季流行的東西不同我們只能去揣錯無法決定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