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藻外語大學W-Portfolio

2012-01-09 20:32:53

歷史第17週筆記

近古史 (二)
重點: 近代民族國家 (王國)的出現
王權興起的原因?
*中產階級的支持(因為打仗而死掉很多貴族,造成封建貴族勢力衰落,中產階級興起,用納稅的方式在財政上支持君王,打擊封建貴族的勢力)
*羅馬法的復興(認為君王有打破習俗和傳統而立法的權利)
*十六世紀以後擁護專制王權的新政治理論興起(法國人君王為立法者因而高於法律之論,但仍須遵守上帝的法和自然律;英國人需要訂契約,交付給一個主權機構;荷蘭人主張專制政府)
*火藥的輸入(幫助君主削弱封建堡壘的防禦,騎兵逐漸失去優勢,代表了封建貴族的勢力挫敗)

英法百年戰爭 的影響?
*流行黑死病,經濟重創,民不聊生。
*法國完成民族統一,為日後在歐洲大陸擴張打下基礎。
*戰後失敗,英格蘭對歐洲大陸推行「大陸均勢」政策,轉往海外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帝國。
*家園極待重整
*英國放棄稱霸歐陸的目標,轉而加強國內建設,走上向海洋擴張的道路
*法國為往後的歐陸擴張行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出現了民族王國

三十年戰爭的影響?(宗教戰爭—神聖羅馬帝國內戰演變而成)
*日耳曼分裂(因日耳曼是三十年戰爭的主要戰場,而且戰後諸侯國各割地盤,其內部分裂變成不可逆轉,間接令神聖羅馬帝國變得名存實亡)
*荷蘭、瑞士獨立(獨立受到保障,荷蘭更為新的海上霸主)
*西班牙衰落(失去了歐洲一等強國的地位)
*法國興起(獲得了歐洲霸主的地位)
*瑞典興起(成為了日耳曼的諸侯,可以隨時插手日耳曼的內部事務,而且得到五百萬杜卡登的賠款,並從此一躍成為北歐強國)
*戰術改變(戰爭中諸國開始實行徵兵制,並建立了常備軍與後勤系統,使軍隊可以進行持久戰。軍隊亦逐漸精簡化,以符合機動戰的要求)
*使歐洲正式脫離就有的封建主、教會、君王等勢力糾纏不清的情況

神聖羅馬帝國(今德國)的影響?
*薩克森王朝的鄂圖一世在羅馬教宗的加冕下稱帝,成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基督宗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以羅馬帝國和查理曼大帝的繼承者自居

哈布斯堡家族的影響?
*歐洲歷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統治地域最廣的封建家族


重點: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的背景?
*提倡者-胡斯
*背景-隨著資本主義和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的發展,教會日益世俗化,其內部也產生重重弊端(教士生活奢靡; 教士素質低落<有些教宗對於金錢權力的興趣大過於宗教>;藉機斂財<出售”大赦” or買賣聖職>)
*起始-日耳曼的教士馬丁路德痛恨教會的腐敗,並寫”九十五點異議”表達對教會的不滿,揭開宗教改革的序幕

宗教改革在日耳曼境內發生的原因?
*日耳曼境內的文化發展較為落後,許多中世紀的傳統仍保留著,因此宗教情操遠較其他國家深,神學系統也較根深蒂固
*日耳曼地區在政治上分崩離析,缺乏強而有力的政府與羅馬教會對抗,所以任由教廷予取予求
*教會在德境內有最多良田,而此時是德境由封建走向資本社會的過渡期,一般騎士與農民飽受土地集中和物價高漲的威脅,是教會為壓迫者,許多工商業者和銀行人士也對教會非常不滿
*印刷術最早發明於此(改革者的學說容易傳播)

改革後新教的特色?
*基本看法
--奉聖經(而非教會)為最高權威(每個人都可以透過聖經與禱告直接與上帝溝通)
--強調個人”因信稱義”(個人會因為信仰而得救)
*派別與教義差異
--路德派(日耳曼)-因信稱義
--茲文利派(瑞士)-主張簡樸的崇拜方式
--喀爾文派(日內瓦)-主張-預選說 / 貢獻-將新教的主張組織成一個清晰完整的神學系統
--英國國教派(英國)
*共同特色
--不承認羅馬教廷的權威,都自信其教會是基督和使徒的真正繼承者
--不承認教士有特別、神聖、超自然的性質,反對教士有中世紀的地位,通稱他們為牧師,可以結婚
--以方言代替拉丁文作為崇拜的工具,縮減聖禮,也不再保留羅馬教會的慣例,如崇拜使徒、朝聖等
--宣布聖經是基督信仰的唯一真源
--有個人主義的色彩,主張信仰的重要和讀經解經的自由

改革後舊教的特色?
*耶穌會的創立
--創立者-羅耀拉
--特質-耶穌會士生活簡樸,組織嚴密,紀律森嚴,強調絕對服從
--成就-以理性和良好的行為來對抗新教徒的批評,不僅穩住了天主教徒的信心,更使許多新教教徒重返天主教會
*特倫特會議的召開:教宗保羅三世開始自清,討論關於改革的問題
--禁止販售大赦券
--要求教士嚴守清規
--為消弭教士的愚昧無知,每個主教轄區都設立神學院來訓練教士
--設立禁書目錄委員會,以免異端思想腐蝕信仰堅定的信徒。重新確立天主教教義,堅持只有教會有權解釋聖經
--只能用拉丁文舉行彌撒


宗教改革的影響?
*宗教上(阻止教會的獨裁政治)
*政治上(推動民主化,勇於對抗專制君主)
*經濟上(正在發展的中產階級找到追求利潤的信仰依據,讓資本主義可以充分發展)
*文化上(批判風氣漸起,思想獲得解放,奠定科學運動和啟蒙運動的基礎)
*爆發出許多宗教戰爭(新教成功後竟反過來壓迫天主教與其他教派教徒)
*新教徒敵視藝術(摧毀修道院、教堂和學校的壁畫或雕像)
*神教和無神論的出現(傳教活動在戰爭時受到阻礙,有人民對基督宗教感到懷疑)














6. 歷史意義
A. 因信得救的精神與榮耀上帝的主張,是繼承文藝復興的精神
B. 從此歐洲失去宗教上的統一,宗教多元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