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筆記第6週+作業
德國
一.德國第一次統一的背景
德國長期屬於分裂狀態,中央權力並不存在,即使同一民族生活在一起卻沒有發展出民族主義。早期由神聖羅馬帝國統治,當時並不講求民族主義,到後來的各幫國分裂統治,也始終沒有一個完整的民族國家。
二.德國第一次統一的影響?
提醒了人民兩件事情:
1. 統一並沒有透過和平的手段實現。
2. 專治制度依然存在(自由民主運動遭受政府的壓制)。
三.德國第二次統一的背景?
依然受到其他國家(如:英國、法國、奧地利)的抵制。
四.德國第二次統一的影響?
1. 脫離奧國控制,達到統一 (完整經濟體系)。
2. 全國人民更加團結。
3. 建立和平發展的環境。
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意義
(a.)民族主義的定義?
民族主義的思想根植於人類愛鄉土與愛族群的心理,是人類最自然、最廣泛的思想。
(b.)民族主義的意義?
民族主義是現代時期的產物,講求各民族的平等和自治。能凝聚全民認同感,形成民族自決;但若為野心家操弄,可能會藉由民意擴張權力,導致極權政治,甚至形成殖民主義。
(c.)民族主義的發展階段?
1. 上古的「種族中心立場」:不是在人們具有民族情感時就能產生,如猶太人的部落信仰和希臘人的文化優越意識,都只是一種種族中心立場,而不是民族主義。
2. 從羅馬帝國到中古基督教會的「大同一統觀」:羅馬帝國強調一統天下的霸權、中古時期掌握統治大權的基督教會提倡超越民族與國家「放諸四海而皆準」的一統信仰,兩者都是大同一統觀,對民族主義的發展沒有幫助。
3. 近代民族國家的建立:城邦(前500年)→民族王國(1453年英法百年戰爭結束)→民族國家(一次世界大戰後)→世界一家。
(d.)民族主義的目標?
爭取民族的統一與獨立和建立民族國家,以對抗國際主義或其他民族的控制。
(e.)歐洲民族國家的發展階段?
1. 大西洋沿岸自中世紀晚期開始自己逐步演變為民族國家,不像中歐的鐵血過程或東歐武力對抗的類型。
2. 中歐(義大利與德意志諸國)由許多同民族的小國(邦)統合而成,其艱辛之過程堪稱是用「鐵與血」鑄造而成的。
3. 在東歐(主要是奧、俄、土)統治多種民族的帝國可以說是「民族監獄」,只有在帝國崩解時,被奴役的民族才有獨立建國的機會。
帝國主義
(a.)舊帝國主義的定義?
自15世紀末年新航路和新大陸發現後,歐洲白人即向世界各地侵略。至18世紀,除了將整個西半球占為己有外,還向亞洲各地侵略。
(b.) 新帝國主義的定義?
自19世紀末期至20世紀初期,世界各國受到工業革命的影響,劃分成工業發達的強國與工業落後的弱國。工業或後的弱國成為各工業強國外銷商品的市場和掠奪原料的對象。
(c.)舊帝國主義的目的?
對西半球及一些熱帶島嶼之主要目的為經濟掠奪。
(d.)新帝國主義的目的?
包括經濟利益、武功追求與外交政治的競爭等。殖民者具有明顯的領土野心與政治目的,爭奪瓜分亞洲與非洲的市場和勢力範圍。
(e.)帝國主義的影響與反省?
1. 影響:造成文化與民族衝突極大,常使得被侵略的國家深刻反省其本身的傳統價值,而產生當地主張西化或保守立場的新舊之爭。
2. 反省:「文明教化」意義開始被強調,馬克思主義者亦大力抨擊帝國主義;一次大戰後反帝國主義的呼聲擴及全世界,殖民地區爭取自治或獨立的運動越為興盛;二次大戰後,殖民地紛紛獨立,新帝國主義垮台。
(f.)帝國主義的自圓其說?
1. 白種人的負擔
2. 社會達爾文主義: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論道理,說明社會上的成敗得失。適者指有財富和社會地位的人,貧窮則說明一個人或群體的不適。這個主意深受社會學者的批判,因為它忽略了許多有權有勢者其實不是生存競爭的勝利者,而只是家世好,受前人庇蔭,這些人其實無過人之處。
民族國家
(a.)民族國家出現的背景?
法國大革命時期,因對內爭自由平等,對外保衛祖國而致民族主義興起;拿破崙的征戰,也激起其他地區的民族情緒,加上浪漫主義運動掀起各民族追慕其原有的制度、習俗、語文等傳統文化;工業革命造成強大中產階級與自由主義分子皆認為民族國家符合其利益。
(b.)十九世紀民族國家發展歷程?
1. 三大動力:法國大革命、工業革命、浪漫主義
2. 作用:分別從政治、社會經濟與文化三方面,激發了現代民族主義的理念與行動。
3. 特色:這個階段民族國家的建立,多由鐵血革命等激烈手段達成。
4. 歐洲代表國家:德國、義大利。
5. 歐洲以外國家:美國(南北戰爭→民族建國運動→向外擴張)、日本(明治維新後)
(c.)德國第一次統一的歷程?
1. 1864年丹麥戰爭
2. 1866年普奧戰爭(七星期戰爭)
3. 1870年普法戰爭
(d.)南北戰爭對美國民族國家形成的影響?
廣義來說,南北戰爭及其後的改革與建設可視為其民族建國運動,因為它對美國國民的定義與權利作了一番重大調整;但南北戰爭也是一個失敗的民族主義革命,因為它是聯邦權與州權衝突的結果。
(e.)日本民族國家發展歷程?
1. 17世紀實施鎖國政策。
2. 1854年江戶幕府與美國簽訂《日美親善條約》。
3. 開港後,列強嚴重衝擊日本的政治與經濟。
4. 德川慶喜於1867年取消幕府,「大政奉還」於明治天皇。
5. 1871年廢藩置縣,達成日本真正統一,亦廢除階級制度,並大力發展工商業。
6. 「明治維新」使日本走上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
7. 1889年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公布《大日本帝國憲法》,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確立天皇的絕對權威。
8. 積極對外擴張,先併吞琉球,再發動日清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
作業五:請問鐵血宰相俾斯麥對德國統一的貢獻為何?請以問答題方式條列回並將答案上傳至 W-PORTFOLIO後再將網址POST到網路學園課程討論區。
鐵血宰相俾斯麥對德國統一的貢獻?
1. 靠武力過程統一國家:瞭解到東西強鄰阻止德意志統一的圖謀,確信必須以武力統一德意志。
2.主張實力而非自由主義,要用鐵和血來拯救日耳曼。 3. 1864年普丹戰爭:丹麥為德意志的北鄰,常插手德意志的事務,因此俾斯麥第一個便要解決丹麥;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在1863年什列斯威在波蘭革命中被納入丹麥。而戰爭同時可以觀察奧國實力,為普奧戰爭作好準備。
4. 1866年普奧戰爭:在普丹戰爭後,俾斯麥決定要將奧地利趕出德意志邦聯,以利於將來德國的統一,因此他著手孤立奧地利。
5. 1870年普法戰爭:因法國仍然在幕後操控著南德意志地區的各個邦國,阻礙德國統一。因此,俾斯麥以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製造爭端,逼使法皇拿破崙三世對普宣戰,而普魯士則藉此團結德意志民族,對法國作出進攻。
6.俾斯麥學會多種語言,如英文和法文,也曾學習希臘、古羅馬、德意志、和英國的歷史,為他自己未來當外交官打下的鞏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