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藻外語大學W-Portfolio

2012-03-27 19:34:23

week 5: industrial revolution

 
第五週課程進度:英國
1. 工業革命發生的背景
在17世紀英國便有了殖民地。對他們來說,這不僅僅代表掌握充分的資源,也代表新的商
機與市場。當需求在短短時間內迅速提升時,人們也必須尋找新的方法來提升生產技術來增加產量。
2. 那些人說了什麼、做了什麼?
牛頓: 打破了許多舊思維和人民對於未知世界的恐懼。相反的,他鼓勵了人們以積極的眼光看
世界同時也激起人民對於科學的狂熱。
瓦特: 改善了當時笨重的蒸汽機,使工廠不再設於河或溪流的旁邊,之前依賴人力與手工完成的
工作自蒸汽機發明後被機械化生產取代
密斯: 提倡新思維。他的富國論提倡了新秩序,鼓勵國家採取自由經濟體系,以促進資本。
3. 工業革命影響了什麼?
* 創造了許多的新發明
* (提高)生產效率
* 促進了學科(工程和科學)的發展
* 專利權的出現
* 都市化的現象: 大批的鄉下人移居到城市
* 延伸出新的社會思想
* 交通便利 (蒸汽火車的出現)
* 人們的思考
* 慈善機構的成立
第二節
課程重點:工業革命及其發展(課本)
 
1.      工業革命的狹義定義?
生產方式的改變,包括生產工具的改變
2.      工業革命的廣義定義?
社會組織的改變
3.      工業革命的綜合定義?
生產過程的變革從機械代替人工
工業機械化
動力始於工業
公逞制度的發展
運輸何交通的革新
經濟活動資本化
4.      工業革命導致資源使用的變化?
採用新的基本原料 (鋼鐵)
採用新的能源 (燃料、煤、蒸汽機、電力、石油、內燃燒)
發明新的機器 (動力織布機): 減少人力
工廠制度¸使勞動分工精細和作用專門化
出現新的交通工具何通訊設備 (蒸汽機車、輪船、汽車、飛機、電報、無線電)
使用自然資源與機器大量生產
5.      工業革命導致社會經濟文化的變化?
農業工業化: 機械生產促進同具進步¸刺激了農業的進步
資本主義制度盛行: 工廠組織逐漸擴大¸需要高度分工和運用複雜的機械
造成新的世界經濟觀: 貿易、金錢、資本、人物、均不受限制
人口劇增和工業城市發展
新社會階層形成: 資本家和勞工群眾
新思想興起: 自由主義、民族主義、社會主義
6.      工業革命導致人類心理的變化?
提高了能夠利用資源合征服自然的信心
7.      第一時期的時間與基礎內容?
12~13 century: 建立了有利於商業合貿易發展的環境
8.      第二時期的時間與基礎內容?
9.      15~18 century: 農業技術的變化、人口增加¸所以有更多的人力投入工業發展
10. 第三時期的時間與基礎內容?
After 16th century:
脫離神聖羅馬帝國¸各國為了生存彼此競爭
地理大發現
重商主義的興起: 鼓勵發展工業、航運業、出口¸限制進口而採取關稅必跌政策
新教徒帶來的影響: 具有企業精神¸認為借錢給人取得利息是合法的
11. 第四時期的時間與基礎內容?
科學與人文思想突破傳統
12. 英國成為第一個工業革命國家的原因?
獎勵發明與提倡科學研究
航海事業別發達(擊敗西班牙、荷蘭)¸商品的外銷與原料的內運較其他國家便利
歐洲大陸各國不斷的發生國際戰爭
廣大的殖民地¸擁有雄厚的商業力量: 殖民地擁有許多原料¸又有廣大市場
議會政治確立: 政府政策與商業經濟密切配合¸對內加強各種商業性質的組織
-         發展國際貿易
-         開拓殖民地
-         土地所有權的釐清
-         稅收制度的現代化
-         農業商業化道路交通、郵政的建設
-         中央銀行與保險業的成立
-         法律對私人財產與商業保障
推廣新的農作技術: 改善肥料合農具¸其利潤為工業革命累積資本
擁有豐富的天人煤(燃料)、鐵(製造機器)
社會風氣及思想比起其他國家更自由:
-         學術較為發達
-         政府也基於重商的立場而訂定了許多有利於貿易的法規
氣候: 潮濕¸利於紡織纖維的延伸
13. 專利法對工業革命的貢獻?
提高人民從事研究發明之興趣¸進而研發許多新的產品
14. 工業革命初期的兩大重要改變?
l機械: 新的機械提高了效率¸後面陸續出現新的研發
飛陖 à 紡紗機 à 動力織布機 à軋棉機
l動力: 蒸汽機的出現
15. 工業革命可以在英國推行的原因?
政治因素:
-         立法: 地主與資產階級在議會中的權利較大¸故在政策上能與自身利益配合
-         國會: 英國政府與土地貴族及資產階級關係密切¸因此推出許多有利於他們的政策
社會文化背景: 農業革命使民眾的文化水準提高
新思維擴大及其影響力: 民主、自由、平等
16. 工業革命在歐洲傳播的過程?
Mid-19th century: 法國、比利時
1860~1870: 德國
1890: 俄國、義大利、澳匈帝國
17th century: 美國東北部
17. 歐洲工業化較遲的原因?
政爭與國內革命動亂¸歐洲經濟限於混亂
國家分裂(妨礙經濟發展): 產業革命必須再一個較大的統一市場才能成功
傳統工業工會禁止在古老城市內建立工廠制度: 限制新經濟活動
農民傳統態度: 妨礙勞力市場的形成
18. 工業革命的影響?
資本主義發達
新世界經濟體系的出現
人口集中在城市
貧富不均與勞資糾紛的問題出現
農業的工業化
國際差距的出現
中產階級的得勢
工人群眾的出現
環境污染的問題
新帝國主義出現
各種社會經濟學說產生: 自由主義、民主主義、社會主義
19. 中產階級的定義: 從工商業取得收入的人¸例: 商人、企業家
20. 資產階級的定義: 專指雇主
21. 無產階級的定義: 沒有生產工具的階級¸雇工
22. 工業資本家的訴求: 藉著參政黨提出一連串的改革以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打貴族壟斷政權的狀況
23. 勞工階層有那些不幸: 勢力薄弱¸打不過資產家
超時工作
環境危險¸事故連連
有害健康
面臨裁員
無福祉
人口擁擠
飲用水供應不足
惡質的居住環境
24. 工會發展的歷程?
早期: 有結社法¸禁止工人組織團體
1824年: 英國工會合法化
1851年後: 工會運動擴大¸向雇主施壓¸迫使雇主讓步而爭取到縮短工時、改善環境、增加工資
1884 年: 取得選舉權
1880: 工會運動蔓延到比利時、德國、法國等地
25. 烏托邦社會主義的定義: 人都會為建立一個理想社會而放棄己利¸經由和平的方法來建立理想社會
26. 馬克思社會科學主義的定義: 推翻舊有的社會體制¸手段激進¸思想與烏托邦主義相同
27. 費邊社會主義的定義: 以溫和漸進的態度尋求社會改革¸以研究社會實況何投票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28. 工團主義的定義: 保護共同利益的團體
29. 無政府主義的定義: 利基於人性本善。反對政治結構¸相信即使沒有政府¸人們依舊可以和諧友好的生活
30. 孔德的影響: 以科學方法來研究社會的人¸創造出社會學一詞
 
作業四:請問英國成為第一個工業革命國家的原因為何?
* 人口不斷增加
* 不得不尋求新的就業機會,有助於推動工商業的發展
* 人們的消費需求亦日漸增加
* 殖民地的市場
* 新機器的發明: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