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藻外語大學W-Portfolio

2012-05-06 00:23:46

soviet v.s. american

1. 社會主義社會的問題?
中央計畫體制意味著政府控制著經濟的方方面面
福利國家為公民提供“從出生到死亡”的照管。無論是富人還是窮人都不需要擔心貧困、缺乏教育、失業、疾病或年老。在這的同時也意味著,人們不需要積極的工作,因為沒有競爭,大家都是一樣的。人們無法正常工作,因為沒有激勵。然而國家仍須繼續照常支付他們薪水,國家越來越窮,人們越來越腐化,然後整個體系破產了
依賴理論的自給自足:(後果)同時把技術流動、資本流動和知識流動隔離了開來。經濟普遍缺乏競爭力,這使得它們背負了沉重的債務負擔
這個體制中廣泛存在著工資和價格控制,他們想像可以以此來控制通貨膨脹。但是工資和價格控制當然永遠不能控制通貨膨脹,反而只會使他更嚴重。
實行政府主導的工業增長模式,所以鋼鐵、煤炭、機械和資本貨物等所有重工業部門必須是公共部門而不能是私人部門。
極權伴隨著貪汙和缺乏高效率
經濟不興,政府的開支往往超過稅收收入
2. 為何自由市場會導致極權國家瓦解?
自由市場意味著國家控制被削弱
這代表著:
* 政府補貼被削減,連帶的削弱了國家對公司的控制和影響。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國有企業被私有化
* 關稅和貿易壁壘減少了
* 拋棄人為的價格控制
3. 那些人說了什麼、做了什麼
Keynes:強調宏觀經濟學¸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支出與稅收),促進經濟增長,政府擁有相當的掌握權。
然而此學說的弊端會出現滯脹-高失業率和通貨膨脹同時也會存在。
Hayek: 認為實行中央計劃的經濟體制必須有一個小團體(統治階級)決定資源和產品的分配和發放,由於沒有市場機制和
自由價格機制,這個小團體無從得知正確的情報,也因此根本無法做出正確的決策來分配資源和產品。對於經濟計劃在實踐
上的不同意見、加上中央計劃者在分配物資上的不斷失敗,最後將導致計劃者開始運用高壓的強迫力量以維持計劃的實行。
主張自由市場理論和競爭企業¸反對社會主義、混合經濟
4. 蘇聯帝國瓦解的原因?
中央計畫體制控制著經濟的方方面面
蘇聯本身就承受巨大的壓力,它將整個經濟的三分之一以上投入到了軍事開支上(蘇聯一直在花費至少50%的經濟實力用於軍事)。
蘇聯經濟開始早就下滑,巨額赤字只有靠石油的價格勉強維繫。
經濟沒有在良好地運行著,因為工人們沒有好好工作,工人們做事沒有效率,不願意好好工作,然而基層勞動又是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管制經濟中,通過一系列無窮無盡的保護,把自己與外部世界隔絕開來,這樣的環境下,沒有人會有動力,某種程度上來說…沒有人有任何的動力來提高生產率,提供新思路。
依賴理論認為,假如你想在你的國家實現高速的經濟增長,你必須做的是要建立貿易障礙,設立貿易關稅,來限制商品的進口,而發展自己的國內工業體系,如果你不這樣做,則你將成為世界貿易的受害者
把你自己與技術流動、資本流動和知識流動隔離了開來,你不但沒有取得進步,而且還倒退了
由於沒有競爭的威脅,企業將變得非常懶散,缺乏競爭力,會以高昂的價格生產低質量的產品,這種體制可能會創造一些工作機會
舊體制已經由高石油價格支撐了15年,而正是在他上臺後,油價急劇下跌
5. 俄羅斯改革失敗的原因?
沒有經驗; 擁有幾代沒有市場經驗的人民。他廢除了許多中央計畫的控制工具,但沒有採用其他任何措施來替代這些工具。
沒有足夠的資源: 國庫裡沒有錢,也沒有黃金,甚至都沒有足夠的糧食過冬,所有的生活必需品供應都處於極端的短缺狀況
意見分歧: 國會被共產黨和其他反對改革的一些政黨所控制著
主要的企業仍然被少數的人控制著,對許多人來說,改革成了腐敗、通貨膨脹、不平等的代名詞。
仰賴重工業,並不像農業社會的中國
6. 那些人說了什麼、做了什麼?
Friedman:強調利己主義、自由和市場
芝加哥男孩: 透過最小政府和自由市場來控制經濟,打破國家計畫和政府控制,增加出口,並拋棄人為的價格控制
作業:請以世界經濟大戰─改革之苦為範圍,以波蘭經濟改革為主題,以雞蛋
的價格為觀點?
當時波蘭的經濟狀況差、債務負擔沉重、物資短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政府掌控物價,然而當他這麼做的同時,使的人們無法收回成本,索性不做虧本生意。然而這並沒有解決問題,長期來看反而會造成短缺,最終使的通貨膨脹更嚴重。當他消除私營利的限制和使用自由價格規定,那麼市場便會活絡,造就競爭,而大家為了生存便會提出更好的品質在更低的價錢,這說明市場在有效地運作了。就以雞蛋為例,一開始市面上有雞蛋賣了,接下來雞蛋的價格變便宜了。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