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藻外語大學W-Portfolio

2012-05-29 20:23:36

地理筆記10

第十四週課程進度
 

課程主題 :都市概說 

第一節

課程重點: 都市概說 (一)

 第一節 認識聚落 
1: 早期聚落常位於水源處的原因為何 --->
 早期聚落的發生地點,通常以易得水源之處為優先選擇。以近河的地點來說,
 因過去居民多以農業為生,臨河除了易得水源外,更可兼有河運及平疇沃野之利,
 基本的生活資源較豐富,所以經常成為聚落文明的高度發展區。
2: 試舉例說明聚落位在河邊的五個好處與五個缺點 --->
 好處-取水容易,河運,發展農業,平疇沃野,生活便利。
 壞處-易水災,河邊潮退,有蚊蟲,水源污染,溺水。
3: 是舉例說明聚落隨時間改變而化的例子五個 --->
 鹿港,安平港 , 台北,小林村,高雄鹽埕區。
4: 聚落區隔的判定因素有那幾個--->
 景觀、人口規模、經濟型態、價值觀或生活方式。
 

第二節 鄉村聚落
 
5:傳統民宅的特色 --->
 有別於精心設計的宮殿、園林或規劃的城市,傳統民宅的興建在財力、物力上都較有限;
 在結構、配製上則常順應自然而非改變自然; 在材料使用上也多就地取材。
 6:傳統民宅的功能 --->
 傳統鄉村聚落中的民宅,不僅是鄉民居住的場所,也提供儲藏農產、置放農具或飼養牲口的功能。
 7:構成聚落的單位 --->
 住屋、信仰中心、廣場、道路、水井和周圍田地。
8:聚落聚集的型態鄉村社會老化與衰退的原因 --->
 因為都市中工商部門就業機會與新資的增多,相對於從事農業的艱辛與收入的低落,
 使得年輕人口開始大量外移,鄉村社會也逐漸走入人口老化與產業衰退的階段。
 農業所得偏低使得村落裡的專職農民變少,休耕或待價而沽的農地處處可見。


第三節 都市的形成與發展 
9:由鄉村聚落轉變成都市的條件 --->
 較大的腹地、樑產較豐、良好的交通條件、政治地位的提升。
10:試解釋「都市化」--->
 人口移往都市的過程。
 

第二節


課程重點: 都市概說 (二)

 第一節都市的特性 
1: 都市機能的判定為何 --->
 就業結構資料。
2: 影響都市內部土地利用的因素有那些 --->
 自然環境、歷史過程、政府政策、經濟利益的支配與社會與文化價值觀。
3: 都市土地利用的模式 --->
 同心圓、扇型與多核心。
4: 試述如何用「中地理論」來判斷都市的等級 --->
詳見講義

 
第二節 都市問題
 
5: 都市問題的成因 --->
 人口增加得太快,容納的數量太多。
6: 試舉出都市的大問題五個 --->
 交通擁擠、生活空間嚴重缺乏、環境品質更為惡劣、治安、垃圾量驚人。
 

第三節都市計畫與地方生活圈

7: 都市計畫的定義 --->
 都市計畫一般是指現有都市,為了促進其機能所定下的實施方案。
8: 台北市都市計畫的問題 --->
詳見講義
9: 地方生活圈的定義 --->
 每一家庭或個人,都可在一適當區域內,獲得包括工作、交通、居住、文化、教育、醫療
 和娛樂等基本生活需求的滿足。

評論(0)

發表評論